刘晓璐
刘晓璐
员工
公司:配齐家居
城市:北京
门店:配齐广渠门店
摘要: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,改造后像个灯光艺术中心...
房屋信息:
户型:两室
面积:42㎡
城市:厦门
花费:8.4万
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,空间非常狭小,装修陈旧,户主居住其中几十年,生活品质不高。
这一次改造,我想让屋主能在日常的居住中,体验生活,即使是老旧的房子也能通过设计,住得舒适。
施聪
建筑师| 小说家
真正的设计,不是装饰,而是思考使用的人应该如何生活。居住,是用来享受的,而非填塞看似有用的杂物。
Δ外部图
1983年建成的老房子,房子已经相当破旧。随着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,内部原有环境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居住了。
Δ原始平面图
虽然名为“两室一厅”,但两个卧室的空间都不大,阳台也很窄小,原有的客厅,门洞过多,坐在沙发上,竟与墙壁的电视是错开的,使用很是鸡肋。
Δ改造后的平面图
一间次卧,将它做成了客厅,原本的客厅改成了餐厅。
房主一时惊讶道:“那会损失多少钱啊?”
其实多设一间卧室,往往是为了满足来这里会客的亲友的需求。但面积狭小,仔细想想,一年365天,真正会客的天数有多少呢?为什么要为了那么区区几天,而委屈自己剩下的350多天的享受呢?
居住,是用来满足实际需求,不是满足“所谓的标配”的。这么一想,房主就释然了。
Δ改造前
餐厅改造前是客厅。陈旧的白墙,还有些渗水。除了放置一些东西,以及用作走道而已,基本没什么其他功能
Δ改造后
入户即是餐厅里,一整片的天顶灯光,如同神性天光一般普照
环绕着圆形天顶灯膜的棉麻窗帘,让餐厅变成了一个独立而静谧优雅的修心之所。
我们绝大部分的感官讯息,都是通过光传达的。
光是我们能看见一切的最必要的存在。
而灯,只是我们在室内用于发出光的一个载体,是不必要的存在。
所以,我打造的这个空间:人只能看见“光”,却看不见“灯”。
极简空间收纳:窗帘的背后,有挂衣钩。既满足使用功能,又不影响极简的外观。
从厨房延伸出的清水台面,使用水泥加清漆,素雅而光滑。地面是复古而清新的白色水磨石地面。
水泥清漆抹面台面。
通过镜面,与拱券门洞结合,映照出大了一倍的感官空间。
Δ改造前
客厅改造前是陈旧,简陋的次卧
Δ改造后
书柜作为装饰墙,中间设置了大片的落地镜子,让房间的感觉增大了一倍,错觉会以为那里似乎还连通着一个房间。
客厅因为空间不够没有用沙发,于是,我将人的尺度放低,靠着懒人沙发席地而坐,同样有沙发一样的体验。
客厅的光,由3组射灯组成,射灯照射在白色墙壁上,装点了房间。
通往阳台的两个拱门之间,挂着一个鹿角装饰,作为白色墙体的视线点睛。
拱门下方是一组禅意的茶席,女生尤其喜欢~~还设置了一组帘子,可以拉上,在阳台泡澡时,以应对有时在此的青春羞涩~~
原本的储藏柜保留利用,用涂料刷白以后,毫无违和感。
Δ施工过程
刚刚涂料结束,安装上了射灯,空间显现出来时,还是很激动的。
现场还是一片凌乱时的设计师存照。
Δ改造前
陈设简陋,几乎家徒四壁,只做睡觉,遮一晚风雨而已。
Δ改造后
改造后风格与相邻的客厅相互呼应,整面的墙体上设置书柜,正中央镶嵌着一面落地镜子,让人错觉以为,和客厅是想通的,也会觉得空间更大
Δ整个卧室充满了镜面元素
上方曲面的吊顶连接的就是一面镜子,灯光从狭缝中透出,反射在曲面上,形成了温柔的渐变光晕,柔和温馨。
天花板上的镜子还能让人从一个平时没有看过的视角感受自己,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人躺在枕头上从镜子里是看不见自己的
正面的书柜中央的镜子也是,在睡觉的时候,会将两片窗帘拉上,让人有一种私密空间的安全感。
从卧室的玄关部位,也设置一面镜墙,将通道的感觉扩大一倍。
卧室的地面抬高,填充了许多轻质材料,用来隔声。因为老房子隔声性能实在不佳。
在卧室一侧,同样是镜面的墙体,但是那中间的一片镜子,其实是一扇移门。
门关上的时候,是一片完整的镜墙。但开启后,会出现一个洞天——卫生间与浴室。
隐藏的镜墙移门。
许多来体验的朋友,尤其喜欢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自己的感觉,到底如何美妙,没有实际身处其中的人,只能想象了
不过,这就是设计空间的诱人之处,如果你不亲自身临其境,是很难体会在其中那种微妙之感的哦!
卧室的灯,有两个体系:
1是LED灯带,隐藏在吊顶之上,从几个设计缺口与窗帘盒子内透出,光线柔和,适合夜晚调情气氛。
2是筒灯,相对来说较亮。两组灯,相互配合,应对不同的使用需求。
改造前的阳台空空如也,除了堵塞的垃圾和洗衣机。
Δ改造后
原来延伸出的台面上,做成水泥清漆台面,光滑而舒服。
阳光透过窗外,斑驳的树影投射在窗帘与台面上,闹市中感受着自然的清新和恬静。
在阳台设置大浴缸,虽然在市中心,却能感受到在自然和阳光中沐浴的不一样的体验。
隐藏在闹市之中,心灵栖息之所。树影斑驳,解放身心。
Δ改造前
原本的卫生间,极其狭小,马桶甚至不能直放洗脸池只有一个角落而已。
也没有干湿分离,洗完澡,马桶上和地上,全是水…
Δ改造后
改造后做了干湿分离,卫生间与浴室,墙壁都是仿水泥的瓷砖。
镜子采用自带led灯带的镜面,开关卫浴正中央,触摸型。
洗脸台面是订做的,表面采用水泥板上涂刷清漆,有水泥质感,却很光滑。采用极简的台上盆,与水龙头。
独立的马桶空间,让上厕所更舒适。光从镜子背后,与天花板的狭缝中溢出。
正如我一开始的想法“只看见灯光,却看不见灯”。
卫生间紧邻着卧室,成为了卧室专属的空间,更有归属感。
浴室的地面,采用仿石材的文化石地砖,踩在上面洗浴,颇有自然之中洗浴的体验。
这里还设计了一个长条形座椅,可以坐在上面淋浴,非常舒服。让纯是站着匆匆的淋浴,变得可以悠悠享受。
灵感源自于在日本体验过他们的洗澡文化,他们是坐着洗澡搓背,最后干净了才去泡澡的。(洗澡和泡澡在他们是两个概念)
Δ改造前
Δ改造后
年轻人平时使用厨房频率少,尽量简化。与餐厅相互贯通。
采用拱券元素作为门洞与窗洞。
从餐厅通往的厨房,操作台面,都是清水混凝土定制设计。